常见原因:
痔疮:无痛性便血,血与粪便不混合,可能伴肛门肿物脱出。
肛裂:排便时刀割样疼痛,便后持续灼痛,血量少、鲜红。
直肠息肉:间歇性便血,息肉较大时可能有黏液便或里急后重感。
应对:肛肠科做肛门指检或肛门镜。
常见原因:
结肠炎(如溃疡性结肠炎):黏液脓血便,伴腹痛、腹泻。
结肠息肉/肿瘤:血便交替,可能伴排便习惯改变(如便秘腹泻交替)、消瘦。
憩室出血:突发无痛性大量便血,多见于老年人。
应对:尽快做肠镜检查。
常见原因:
上消化道出血(如胃溃疡、十二指肠溃疡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):血液经消化后变黑,黏稠发亮,可能伴呕血、头晕。
服用铁剂或铋剂(如补血药、胃药):停药后消失。
应对:急诊胃镜检查。
可能提示:早期胃癌、结肠癌、小肠出血等。
应对:重复粪便隐血试验(FOBT),结合胃肠镜排查。
伴随症状 | 可能病因 | 危险程度 |
---|---|---|
肛门疼痛 | 肛裂、血栓性痔 | 低~中 |
排便习惯改变(便秘/腹泻) | 结肠肿瘤、炎症性肠病 | 高 |
体重下降、乏力 | 消化道肿瘤、慢性失血 | 高 |
发热、腹痛 | 感染性肠炎、憩室炎 | 中~高 |
大量便血(如持续滴血、喷血或排出暗红色血块)。
黑便+头晕、冷汗(提示上消化道大出血,可能休克)。
便血+剧烈腹痛、发热(警惕肠坏死、肠梗阻)。
长期隐血阳性或贫血(需排除肿瘤)。
肛门疾病筛查:
肛门指检:初步判断痔疮、肛裂、低位直肠肿瘤。
肛门镜/直肠镜:观察肛管和直肠下端病变。
全消化道评估:
结肠镜:排查结肠息肉、肿瘤、炎症性肠病。
胃镜:确诊上消化道出血原因。
影像学检查:
腹部CT或胶囊内镜(怀疑小肠出血时)。
少量鲜红血便:
温水坐浴(40℃+高锰酸钾1:5000),每日2次。
外用痔疮膏(如太宁栓)或口服地奥司明(需药师指导)。
调整饮食:增加纤维、多喝水,避免辛辣酒精。
观察记录:
记录便血频率、颜色、血量、伴随症状,就诊时提供医生参考。
鲜红血+肛门疼痛:多为痔疮、肛裂,可先保守治疗。
暗红/黑便+全身症状:需警惕肿瘤或上消化道出血,必须尽快检查。
重要提示:40岁以上人群首次便血,务必排查结肠癌!